如果馬寅初沒有提出人口論,沒有實施計劃生育,如今中國會怎樣?
在閱讀此文之前,麻煩您點擊一下“關注”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,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!
中国唯一以单字命名的城市:风光不输东南亚,冬天均温20℃,10元吃饱!游客却只有西双版纳的1%
前言
2023年,中國人口總量正式被印度超過,結束了自明朝中期以來保持數百年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。
可即便這樣,中國依然是一個人口超過14億的大國。
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,中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就提出了新人口論,呼籲國家重視人口增長問題。
而從八十年代起,中國正式將計劃生育作爲一項基本國策,最終遏制了人口瘋狂增長的勢頭。
回顧中國人口增長的趨勢,人們不禁要問:如果馬寅初沒有提出新人口論,中國也沒有實施計劃生育,如今的中國會怎麼樣呢?
80年代隨處可見的“計劃生育”標語
馬寅初與他的新人口論
毛主席有一條著名的論斷,即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”。所闡述的含義有一層則是,沒有經過細緻入微的調查,所得出來的結論必然是有失偏頗的。
而新人口論的誕生,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。
建國之後,大陸各地區相繼解放,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也進行得非常順利,國內環境的穩定促使中國人口出現了大幅度增長。
1953年,爲配合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,同時也爲了方便進行全國人大代表的選舉,國家啓動了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。
人口普查的具體辦法就在於,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老幼,凡中國公民皆應統計在內。在全國各地基層統計員和廣大人民羣衆的配合下,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順利結束。
1954年11月1日,國家統計局發佈了這次人口普查的報告,數據顯示中國當時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6.02億人。
這一數字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。
要知道自清末以來,凡有識之士提起中國人口,總是言道“四萬萬同胞”,而在混亂的時局之下也根本沒有條件來觀測中國人口的增長。
新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,無疑是對這一陳舊數據的刷新。然而這個新的人口數字,卻引起了馬寅初、邵力子等人的擔憂。
爲了驗證自己心中的猜想,馬寅初多次前往浙江進行調研,沒想到他卻發現了非常大的問題。
當時在浙江農村調研時,馬寅初就發現這裡的兒童特別多。通過對當地數據的調取,馬寅再次發現浙江各地市的人口增長率能達到2.2%,有的地區甚至能達到3%。
過快的人口增長,讓馬寅初感到了非常大的壓力和憂慮。
1955年7月,馬寅初經過對自己調研情況的總結,寫成了《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》一文,並在一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進行討論。
不過,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相對喜人的效果,故而大多數代表都對馬寅初提出的人口問題持反對意見。
千亿新能源车龙头股价应声大涨!A股三季报行情扩散,7家上市公司同比预增超800%
衆代表的反對,並沒有讓馬寅初感到灰心,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論斷。
1957年4月,馬寅初在接受採訪時直言:“人口太多是我們的致命傷。”隨即在當年6月,馬寅初在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正式提出了《新人口論》。
從1953年到1957年,中國人口增長率連續4年超過2%,這意味着中國每年都會增長1000-2000萬的人口。
而隨着人口基數的持續增長,這一人口增長率可以說是恐怖和具有災難性的。
基於此,馬寅初在《新人口論》中提出,節制生育不僅僅應當存在於家庭內部,而是要成爲全社會的一種共識,並呼籲國家應該有計劃的干涉生育。
在具體辦法上,馬寅初提出普及避孕措施,減少出生人口。同時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,宣傳晚婚晚育的好處,提倡優生優育而不是多生多育。
如果這一切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,那最後才應該讓嚴厲的行政力量介入進來。
值得一提的是,馬寅初並不是注意到人口問題和提出對策的第一人,但他的理論觀點卻最具有實際操作的意義和價值。
最根本的一點在於,馬寅初始終在以辯證的角度看待人口問題。
馬寅初從不認爲人口衆多就百害而無一利,他認爲人多是一種巨大的資源,但在社會物質條件不算豐富的時代就是一種負擔。
在這種環境下,提高人口的素質遠比提高人口數量要重要得多。
毫無疑問,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深深的紮根於現實的土壤中,出於對國家未來的擔憂和前瞻,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理論。
因此縱然經過了長達二十年的反覆論證,最後仍然以他的理論爲基礎,中國將計劃生育定爲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。
計劃生育成爲基本國策
正所謂“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,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經過了在實踐中長期論證的過程。
馬寅初提出《新人口論》後,受當時的時代背景影響,計劃生育雖然已經在國家層面具有一定的共識,但真要在民間推行起來,卻有着十分大的阻力。
尤其是在自然災害肆虐的年代,中國人口出現一定的波動,計劃生育也因此而被擱置。
可怜的普尔!三科都不及格,从基石沦为“弃将”,只用短短30天
也正因爲這樣,從1962年到1973年期間,中國人口再次出現爆發性增長,這十年時間裡中國人口累計增長了3.2億。
人口的大量增長已經嚴重拖慢了中國經濟的發展,大量的社會資源被用於撫養新生兒之上,這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,對國家經濟建設產生了不利影響。
1970年,周總理在一次會議上指出:“計劃生育屬於國家計劃範圍,不是衛生問題,而是計劃問題。”
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提出“計劃生育”的概念。
而接下來的十年裡,更多的則是在實踐中不斷論證“生幾個好”的問題。
1972年8月,衛生部向國務院提交了《計劃生育工作調查報告》,其中總結了“晚、稀、少”三字經驗。
即鼓勵男女首婚年齡晚於25歲,婚後不必馬上生育並儘可能間隔時間長一些,並且鼓勵一對夫婦最多隻生兩個孩子。
這樣一來,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。
但此時中國的人口基數已經超過9億,且該階段推行計劃生育的主要工作是以宣傳爲主,故而中國人口仍然以每年超過1000萬的速度增加。
到70年代末,中國人口已經接近十億。越來越嚴峻的人口壓力,迫使我國開始採取相對嚴格的人口政策。
1978年,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通過了《憲法》關於計劃生育的相關條款,規定“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”,這是計劃生育的概念第一次被寫進憲法。
與此同時,國務院也在積極修改過往關於推行計劃生育的相關辦法,1979年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慕華正式提出:
“一對夫婦最好生一個孩子,是我們計劃生育工作的着重點轉移。”
80年代隨處可見的計劃生育宣傳
冬天使劲吃,一通便,二强筋骨,三护眼,冬天包饺子,真的好香啊
從此之後,計劃生育“只生一個好”便開始在全社會宣傳,並且很快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1981年3月,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成立,並且建立起從上到國家,下到社區的計劃生育管理系統,開展起了計劃生育工作。
“晚婚、晚育、少生、優生”的概念隨着計劃生育工作的全面開展,進一步變得深入人心。
1982年9月,中共十二大上將計劃生育確定爲基本國策,並且寫入了新編纂的《憲法》之中。
回顧中國執行計劃生育的過程,基本上與馬寅初在《新人口論》中提到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是相符合的,而將計劃生育定爲基本國策之後,中國人口增長實現了一個“急剎車”。
80年代獨生子女家庭
如今,實施計劃生育已經有四十多年,中國生育率和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。
根據統計,2022年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達到-0.6‰,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非特殊原因而首次出現的人口負增長。
儘管如今中國社會面臨着許多新的問題,但出現如今這種人口現狀的源頭,無疑是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。
那麼,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,中國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呢?
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
不可否認的是,在如今這個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,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在逐漸流失,以至於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都轉移到了國外。
同時中國也產生了老齡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。
這時就有人提出,如果當年中國沒有實行計劃生育,這種問題也就不會存在。
然而實際上,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,我們可能也會面臨很多的問題。
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,中國首先要面臨的就是糧食問題。
美國前國務卿曾說:“如果你控制了石油,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;如果你控制了糧食,那你就控制了全人類。”
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生育高峰,1965年是中國人口生育的峰值,當年平均一個婦女要生育6.16個孩子。
而在1970年-1975年期間,中國每年人口增加2200萬,這一數字幾乎與當時澳大利亞的總人口相當,即一年生出一個澳大利亞。
如果不控制生育,中國人口增長將會越來越快,多出來的人首先就會對中國糧食儲備造成挑戰。
其次,多生多育對婦女也是一種束縛。
一個婦女生育多個孩子,不僅影響婦女個人價值的實現,也會減緩社會經濟的發展。
而且在不實行計劃生育的年代,中國女性早婚早育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,這對女性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。
此外,過多的人口也將會對社會治理造成極大的隱患。
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中就提到,人口質量的提高相當於人口數量的增加,與人口數量相比,更重要的是人口質量。
《光之美少女電影 ALL STARS F》 明年1月在台上映 77位歷代主角登場
如果人口數量過多,則人口質量則必然不會太高。
因爲社會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內,其物質總量是一定的。一旦人口超過了社會資源能夠承載的最大值,則勢必會導致各種社會資源的緊張,甚至會對社會治理造成一定的影響。
而且過多的人口也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多不可逆的傷害,對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小的挑戰。
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,國家就必須加大在教育、就業、醫療、養老等方面的投入,這些都會對原本正常的經濟運行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。
與其討論沒有計劃生育中國會怎樣,倒不如討論新時代背景下中國人口的發展方向更實際一些。
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人口
2022年新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新生人口降至1000萬以下,而且據推測,2023年也有很大概率出現人口負增長。
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,人口出現負增長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的情況之一,所帶來的也不一定都是嚴重的社會問題。
計劃生育的本質就是在人口問題上的宏觀調控。
儘管當下人口已經呈現自然狀態下的負增長,中國的社會資源也足以承擔如此龐大的人口總量,但計劃生育作爲基本國策卻從未動搖。
爲了應對新的人口變化,自2016年以來,中國已經陸續開放了二胎、三胎等政策,需要注意的是,這依然是計劃生育的一種形式。
人口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任何政策的效果都不是眼下可以體現出來的。
身處於新的時代,我們更應該相信國家解決人口問題的智慧,中國人口政策不正是在不斷的實踐中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嗎?
由於平臺規則,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,纔會被認定爲鐵粉。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可以點個“關注”,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。